发布日期:2025-01-26 04:43 点击次数:109
大皖新闻讯 “过去一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在学科专业调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省政协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谢瑞瑾一直关注着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度。
2025年安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谢瑞瑾在接受“小叶医探”采访时透露,安徽中医药大学今年将继续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安徽的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增设3个新专业,拟扩招本科生260人,稳步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服务中医药强省建设。

省政协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谢瑞瑾
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
学科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关键,也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
瞄准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挥棒”,2024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ESI排名上升明显;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安徽省“双特色”项目6项;中医学、中药学高峰学科绩效评价分获“好”“较好”等次;“讯飞现代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学院……
2021年,安徽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由此,“十大新兴产业”成为我省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的重要方向依据。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高校学科专业机构改革,稳步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接下来,我们的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也将重点结合十大新兴产业,尤其是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谢瑞瑾透露,目前,学校已申报智能医学工程、药物经济与管理、健康与医疗保障三个本科专业,待教育部审批后开放招生。此外,学校也将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拟在去年基础上增招260人。
值得关注的是,除新增三大专业外,安徽中医药大学今年还将在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方向细分的田畴持续深耕,探索“人工智能+中医药”专业建设,已设立智能中医药和艾草与灸养2个省级微专业并于2025年开放招生,同时向教育部预申报智能中医药和养老服务管理等新专业,拟于2026年开放招生。
多措并举赋能中医药强省建设
作为安徽省“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同时建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门诊部。在此多元化发展格局下,谢瑞瑾表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具有教育、卫生健康、中医药三种属性,为安徽实现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安徽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我们去年成立了由四位院士领衔的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旨在汇聚各界智慧,为学校的发展把脉定向。”谢瑞瑾告诉记者,有了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手棋”,下一步,学校将组建一系列特色班。
其中,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创造性发展,安徽中医药大学拟开设中西医结合特色班,以30人小班制为试点,以本硕博一贯制为路径,以学分互认、教发互融、校级互通为内容。“这个特色班是与安徽医科大学共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专业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这种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中西医人才培养路径中,都可以说是首创的。”谢瑞瑾表示。
与此同时,安徽中医药大学积极发挥“卫生健康”属性,注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高质量发展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安徽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作为依托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共建的全省首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正式成立。
“‘高质量建设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谢瑞瑾指出,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今年还将在“边运营、边建设”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临床医技科专科的布局,推进管理、技术、品牌、人才、标准等要素平移,确保优质的中医医疗资源引得进、用得好。
加快省级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当前,安徽中医药大学作为我省唯一的中医药大学,凭借深厚底蕴,已建成37860平方米的‘六馆一园’校级博物馆,馆藏20万余件,年开放240天,年接待1.6万人次。”谢瑞瑾坦言,虽然校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省级中医药博物馆建设方面仍是空白。
安徽作为中药资源大省,野生中药蕴藏量超500万吨,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达300万亩,“北华佗、南新安”特色鲜明、声名远扬,孕育出众多闻名遐迩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在此基础上,安徽省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已成为推动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关键举措。今年的安徽省“两会”上,谢瑞瑾提交了《关于推动安徽省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提案》。
谢瑞瑾建议,构建统筹规划协调机制,对省内中医药文物、古籍等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评估,统一征集,全方位展现安徽中医药发展脉络与成就。同时,多方筹集资金推动博物馆建成,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数智博物馆建设。
人才培养亦是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牵引。谢瑞瑾建议,强化专业人才引育并举,优化我省高校专业布局,增设“中医药+博物馆学”交叉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运用Al赋能数字化展示与互动体验设计,奋力推进数智博物馆建设,让中医药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助力安徽中医药强省建设。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编辑 许正文